道德感
一转眼,六月也接近尾声了。虽然一直都算不上很忙,但五月和六月也完成了不少事情,结果没有保证更新的频率呢。下周就要去考JLPT了。尽管N3并不是很艰巨的挑战,但还有很多单词没背完、很多文法没学完。这些天来,光是每天一小时左右的背单词任务就让人有些疲惫了。但生活更充实了,算是好事一件。
今天想写写“道德感”。
契机是前天和亲友打电话的时候突然想起来,我有一个似乎并非所有人小时候都有过的习惯。
小时候,大家都会读格林童话、伊索寓言之类的书吧。虽然很多经典童话故事,其实都有着非常黑暗的设定。但大体上,给儿童看的故事都是善恶分明、恶有恶报的。
小时候的我,在读这些故事的时候,会习惯性地给故事里的人物打上“好人”和“坏人”的标签。除此之外,我还会把自己代入故事中的各个角色,设想自己在种种处境下会作出的选择。最后根据故事的走向和结局,像对选择题的答案一样,验证好人和坏人的结局,以及自己是否进行了正确的道德选择。心中的道德感,包括乐于助人、无私奉献、勤劳刻苦等等,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里来的。
我乐此不疲地这样做着。慢慢地,等自己意识到这个习惯时,我已经不再理所当然地绝对认同故事中好人的选择,而只是从普罗大众的价值观出发,进行结果的验证。接着,更进一步探讨善恶的故事出现在我的眼前,而“绝大部分选择都出于灰色地带、无法鲜明地划分善恶”这一点,我也已经十分明白。如今,普罗大众似乎在解构各种传统价值观中关于善的定义,自私已经不再是贬义词,而成了大部分人都能够理解的一种无可厚非的特质。我相信若干年前,还有很多大人依旧相信着故事中的善恶。而这样的大人,随着时代的变化,恐怕越来越少了。
尽管早已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善恶,青春期的我却并没有背弃道德感。或者说,我把“严于律己、宽于律人”这一道德更深地植入了自己的内心。在道德被逐渐解构的时代,依旧向往着会被批评“太过脸谱化”的作品中的完人形象。喜爱着那些善良无害、几乎没有瑕疵的角色,并尝试着让自己也能成为那样的存在。或许这并不是出于纯粹的道德感,而是出于一种“成为自己喜欢的人”的冲动和满足吧。
(刻画复杂人性的作品当然也喜欢,但是另一种喜欢)
顺带一提,幼时的我其实就已经见过、经历过种种人之恶,诸如嫉妒、暴力、怀疑、污蔑、羞辱,但在愤怒过后还是选择践行自己喜欢的生存之道。如今想来,当年只要不让自己觉得受到伤害(虽然主观但也是最准确的定义……),就什么也可以接受的样子。
甚至初中时代面对反社会人格的同学,在震惊之余依旧想着,是不是如果自己与他们好好相处,有一天他们也会被感化。不过我并不是笨蛋。会满嘴污言秽语、当众打骂来送午餐的母亲、打架的时候红着眼睛狠狠掐同学的脖子、甚至杀戮小动物的人,当然也是会给我带来威胁感的。所以我只是那样想着,并没有真的去和他们成为朋友。
总之,我最大限度地维持着自己的道德感。尤其是对他人的。无论发生了什么,只要不让我感到威胁,我就不会因此改变。
写到这里,感觉我总是把不经意的许诺、恶作剧的玩笑当真,或许也出于相似的原因呢。此外,至今为止的人生里,我说脏话的次数恐怕不超过五次。
这些年,网络上关于“道德感不应该太高”的呼声越来越高。人们开始批判文艺作品中的圣母形象,互相鼓励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尽量成为更自私的人。不过无论如何选择——保留或降低自己的道德感,最后的目的都应该是让自己以一种更享受的状态活着吧。
目前我依旧持青春期以来的态度不变。只要自己不感到被伤害,就继续当一个道德感很高的人。因为起码在可预见的未来里,我还是喜欢这样的人,也享受自己作为这样的人生活。
以及或许作为一个道德感高的人,也会在经历各种事情的时候,获得些许关于人性的优越感吧。“因为自己的卑劣而无地自容”,这样的情况,我从小就想尽可能避免。
最后,虽然总能原谅他人、理解他人,但果然也想遇到更多善良的好人啊。
今天先写到这里。